科技创新赋能,十五运会深圳赛区场馆焕新升级
走进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上方的超大斗屏正切换形态,可开合屋盖缓缓移动,这座已有40年历史的体育地标,正以一场高科技改造焕发新生。
开合屋盖、可折叠斗屏、可移动座椅——在深圳市体育中心,这些创新科技不仅重塑了场馆的物理形态,更重新定义了体育赛事的体验标准。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的核心赛区之一,深圳承担着82个竞赛小项的办赛重任。
这座以创新闻名的城市,用科技赋能传统场馆改造,打造出兼具国际水准与城市特色的体育场馆集群。
01 传统地标的重生
深圳市体育中心地处福田区中心地段,始建于1985年,是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
当年采用的屋顶系统整体顶升施工工艺曾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也是深圳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建筑。
如今,为迎接十五运会,深圳市体育中心进行了保护性重建,保留了场馆外围的72根柱子与环梁,其余部分均拆除重建。
这一改造既保留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又注入了新时代的科技基因。
02 智能场馆的科技内核
改造后的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从可容纳3.2万人的综合性体育场,变身为可容纳4.5万人的专业足球场。
观众席首排距场地仅9米,极大提升了观赛的沉浸感。
体育场设置了4块巨型屏幕组成“光影矩阵”,让观众能从多角度享受视觉盛宴。
更为贴心的是,场馆采用了符合人体工学的镂空座椅,兼具透气与舒适,此设计曾荣获德国红点奖。
综合体育馆的科技含量更令人惊叹。它采用国际首创的开合屋盖加移动斗屏打造多维场景。
根据屋盖的开合状态,比赛大厅上方的超大斗屏可移动切换为双面横屏或四面斗屏,实现虚拟现实交融互动。
03 智慧服务的细节体验
在硬件设施的科技化升级之外,深圳市体育中心更注重以暖心服务提升观赛体验。
场馆具备卫生间转换功能,通过票务系统,提前规划卫生间的适用性别,1100余个卫生间超过半数可根据售票情况提前匹配。
这一创新设计有效缓解了大型活动中卫生间排队长的问题。
出于人文关怀,体育场与体育馆均配备AR导航功能。
观众检票入场时,可通过小程序进入场馆导航页面,若需前往特定观众区,只需选择对应区域,系统便会提供具体指引路线。
比赛结束后,观众前往停车场寻车也可通过该功能操作,为观赛全程提供便利。
04 绿色低碳的可持续理念
深圳赛区场馆改造升级始终贯穿“以赛兴城、以赛营城”的核心逻辑,将赛事需求与城市发展、民生福祉深度绑定。
深圳市体育中心按照绿建三星标准设计建造,这是我国绿建最高标准。
无论是材料的运用还是能耗的考虑都极为先进。
室外的广场、草地、绿化都全面应用了海绵城市理念和措施,大幅降低极端天气下的内涝风险,同时对水资源做循环利用。
在深圳赛区场馆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建设方积极研究部署太阳能光伏系统,并配建储能设施。
深圳湾体育中心、南山文体中心体育馆等场馆均部署了相关设施,通过5G增强技术实现智能能源管理。
05 无障碍设施的人文关怀
深圳赛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达标,所有竞赛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均一次性通过验收。
其中部分场馆还获得了“优秀”等级评价。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均设有无障碍专座区域,可供残障人士观赛。
场馆内配备了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无障碍停车位、轮椅坐席、无障碍电梯和盲道等设施。
同时,还设有扶手盲文指引、无障碍卫生间盲文布局图、语音导览功能的盲文地图等特色无障碍设施。
从无障碍通道到无障碍观赛席均实现 “零高差” ,科学规划运动员与观众的无障碍流线,保障赛事安全和全程畅通。
06 赛后利用的长效运营
深圳赛区所有永久性场馆均制定了赛后再利用计划,确保赛后利用率达到100%。
通过“场馆+社区”“赛事+民生”的功能布局,将专业竞赛场地转化为全民健身空间、文化交流平台。
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地下商业街将串联8个主题运动公园,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健身圈。
此外,还局部修缮了游泳跳水馆、网羽中心,搭建了二层连廊通道,增设体育博物馆、体育配套酒店等配套设施。
宝安体育中心的模块化场地可在赛后转换为全民健身馆与青少年培训基地,实现“赛事级”向“民生级”的无缝过渡。
这种前瞻性的规划,使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继续承载城市活力,成为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生动注脚。
深圳湾体育中心内,VOC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监控着场馆的每一个角落。这座因“春茧”造型闻名的体育地标,通过开鸿技术实现了灯光、空调的鸿蒙联动,构建出一个真正的智慧场馆。
从光伏板铺设的绿色屋顶到开合屋盖的智慧赛场,从无障碍设施的人文关怀到赛后复用的长远考虑,深圳赛区的场馆改造升级,不仅为十五运会提供了高标准硬件支撑,更勾勒出体育场馆与城市共生、与生态和谐、与民生共振的发展蓝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