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明年5月实施,统一规范助力行业洗牌
商场、酒店、写字楼里,那些圆头圆脑的清洁机器人即将迎来统一的“国家标准考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商用清洁机器人》(GB/T 46495—2025)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将于2026年5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适用范围覆盖商场、酒店、写字楼、地下车库等商用环境中使用的清洁机器人,通过明确清洁性能、运动性能、健康安全等技术要求,规范产品设计与生产,旨在全面提升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产品质量水平与实际使用体验。
01 行业标准缺位的挑战
在商用清洁机器人领域,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市场出现一系列乱象。
不少企业常以单一实验室数据夸大宣传产品性能,而实际使用效果与宣传差距较大。
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依据,难以对不同产品的清洁能力进行有效比较。
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存在安全性欠佳、运动能力不达标等问题。
行业专家指出,这种无序竞争状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
02 清洁性能的量化评估
针对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化需求,新标准一大亮点是对清洁性能进行了细致分类和规范。
标准按清扫、吸尘、尘推、清洗和边角清洁等不同清洁功能,分别设定了对应的清洁性能指标。
标准明确了各功能下的清洁效果要求,严格限定实际清洁效果与宣传效果的偏差范围,为客观评价机器人清洁性能提供统一依据。
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痛点,使厂商无法再仅凭理想的实验室数据宣传产品,而是必须确保实际清洁效果与宣传承诺的一致性。
03 运动能力的多维考核
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使用环境复杂多样,从平坦的商场大厅到凹凸不平的地下车库,这对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考虑到商用清洁机器人使用环境差异大,难以用统一数值考核运动能力,新标准创新性地将机器人运动性能拆解为9个独立模块。
这些模块包括额定速度、越障能力、脱困能力、制动性等,每个模块均配套具体要求与检测方法。
通过这种模块化考核方式,确保机器人能在复杂商用场景中高效、稳定完成清洁任务。
04 安全与体验并重
标准对商用清洁机器人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产品需满足电气安全、机械安全、信息安全及电磁兼容性等方面要求。
这些规定保障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引发安全事故,保护用户和周围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标准引入了噪声要求,规定机器人工作噪声实测值不应大于86 dB(A),这一举措直接着眼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公共场所,清洁机器人的工作噪声直接影响周围人员的舒适度,是新标准人性化的重要体现。
05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预计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标准的出台旨在推动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标准化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标准施行后将带来三方面变化:杂牌机因无法达到清洁性能下限而退出;低端代工因运动模块测试反复失败将导致成本反超;
那些“单点突破”型公司,如果无法在噪声、安全方面补齐短板,其发展将面临生存挑战。
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将进入场景深耕阶段,未来在零售、交通、医疗、工业等领域分别形成垂直赛道,推动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缺乏技术积累、无法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命运;
而掌握核心技术、能够满足标准要求的企业将在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
行业专家预计,未来我国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将在零售、交通、医疗、工业等领域分别形成垂直赛道,在形态、传感器配置、软件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将出现明显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