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用、难拆除: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设
贵阳市一处小区的机械停车控制设备未开机,灰尘密布,一位难求与一位闲置并存景象正在许多城市上演。
两层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板靠着链条和轨道,原本可让只能停3台车的地面停下5台车,但现实却很骨感。在南京一家三甲医院停车场,地面一层机械车位拥挤不堪,二层却空空荡荡。
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购物中心负一层停车场,普通划线车位一位难求,而机械车位却冷冷清清,操控设备处于断电状态,积满灰尘。
01 机械车位的困境:闲置与抱怨并存
“开车跑了这么多地方,发现自家小区的机械停车库才是最考验车技的地方”,一位车主无奈地感叹。这种抱怨并非个例。
今年8月,西部某小区因机械车位占比过高、车位狭窄难用,引发近百名准住户集体要求退房。
业主们反映,该小区C区、D区总户数为2426户,机械车位却高达2373个,且宽度普遍不足。 “卖房时说有少量机械车位,现在发现90%以上都是”。
不少车主宁愿违停也不愿使用机械车位。某机械车位规格铭牌显示,其限长5米、宽1.9米、高1.55米,重量不超过2吨。
多位车主表示,停车过程考验驾驶技术,间距狭窄易导致轮毂、后视镜剐蹭,上下车也十分不便。
02 标准滞后:十年未更新的行业规范
机械车位之所以饱受诬病,与其建设初衷仅为应付验收有关。一些建设方为满足各地对房建项目车位配比的要求,往往以减少地面开挖、增加机械车位的方式凑数。
目前适用的《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为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建议小型车外廓尺寸为总长4.80米、总宽1.80米、总高2.00米。
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即便放宽至“长不超5米、宽不超1.85米、高不超1.55米、重不超2吨”,对部分大型新能源汽车仍不适用,且难以满足充电需求。
今年7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回应新能源汽车停不进机械车位问题时表示,随着大尺寸车型销量占比提升,亟须加强汽车制造与车库建设相关标准的对接适配。
“现行国标已实施十年,随着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标准明显滞后。”贵州一名停车场管理部门干部指出。
03 运营成本:隐形的经济负担
机械式停车设施属于特种设备,需专人操作并定期维护。记者在贵阳逸天城等配有专业操作人员的车库看到,二层车位使用率较高。
操作人员表示,一人通常可管理20至50个简易升降类车位,但小区在上下班高峰期集中停放需求大,设备升降效率低,难以应对。
此外,部分停车场保安未经过专业培训或取得相关资质。此前,多地法院曾审理因机械车位操作不当引发的车损纠纷。
2023年11月,广州市海珠区财智大廈全自动机械立体停车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根据市场监管部门规定,机械车位应每两年报检一次,停用也需办理报停手续。2023年,北京星河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就因千余个机械车位未定期检验被处罚。
福亿满车库回收服务商一名经理透露,目前以出租为主,多见于医院等停车收费较高的场所。小区或写字楼若配备专人管理,加上年检和维保费用,总体并不划算。
04 行业萎缩:从热捧到冷落
2020年以来,机械式停车设备年销售总额和新增泊位数连年下滑,2024年新增泊位数不及2020年的一半。
广州、杭州等地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已发文明确,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应采用机械停车形式。
安徽省物业管理协会业主事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凌德庆认为,机械车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如今在停车市场中已基本被淘汰。
多地实践表明其不仅使用体验差,维护成本也高,多数地区已不再鼓励建设或停止审批。
根据行业公开资料,常见的二层简易升降横移式车位相对低廉,算上设备价、安装价等费用,目前市场行情1个车位约在1.2万元至2.6万元之间。
尽管开发单位前期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建成后设施利用率却普遍偏低。
05 破解路径:从“建了就行”到“建了能用”
受访人士认为,城市停车难题不应以“僵尸车位”应付。随着城市发展和停车技术进步,机械车位低效利用的状况亟待改变。
首先,应及时修订行业标准。江苏工信、住建等部门也呼吁国家层面推动立体车库建设标准修订,引导安装尺寸更大、承重更强的设备,适应大型新能源汽车停车需求。
其次,应严格把关建设规划。如确有需求,应在规划审批阶段评估其实际适用性。
最后,应鼓励拆除或升级改造。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小区从使用便利性出发,拆除机械停车库,重新划设地面车位。
安徽一名社区干部表示,根据《物業管理條例》,机械车位的拆除或改造需经一定比例业主投票表決,但业主共识难以形成,开发商配合意願也不强。
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和物业管理处处长温俊等人建议,拆除协商应充分发挥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开发商、街道和政府部门等多方作用。
此外,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升级改造。例如,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规范机械式停车设备建设更新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新增设备建设,鼓励既有设备更新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0%的固定资产补助。
在贵州黔东南雷山县,一批使用8年左右的机械停车设备正处于“8成新”状态,却面临“转售难、拆解贵”的双重压力。若寻求外地买家,需承担设备拆解、运输、重新安装等费用,这部分隐性成本往往可达设备原值的15%-20%。
机械车位的钢架锈蚀车辆坠落、机油泄漏污染车辆的风险隐患,正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向技术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在一系列举措的共同发力下,或许机械停车库定能“焕新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