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当代
在差异中发现共鸣 在传统中激活当代
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舞者褪去千年尘埃,在数字光影中重新翩跹;当非洲草原的古老鼓点跨越山海,与都市青年的心跳共振;当孔夫子的智慧穿越两千年的时空迷雾,为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困顿提供解药——我们恍然发觉,那些看似对立的存在,竟在深处隐秘相连。
差异,从来不是隔绝的高墙,而是通往更深理解的秘径。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思想与美学的交融。佛陀的东渐,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绽放出禅宗这朵独一无二的精神之花。差异如同棱镜,将真理之光折射成绚烂光谱,让我们看见单一视角无法企及的丰富。正是在与“他者”的相遇中,“自我”的轮廓才愈发清晰;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下,新的可能性如星火迸发。
而传统,也绝非尘封的遗物,它是流动的江河,而非凝固的冰层。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解读、重塑传统,赋予其新的生命。明人摹古,摹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与古人精神的暗通款曲;宋词继诗,继的不仅是形式,更是汉语韵律的灵魂转世。传统的价值不在其“古”,而在其“活”——活在当代人的情感结构中,参与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回应。
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正是让传统在新时代重获呼吸的魔法。它要求我们不做传统的守墓人,而做其生命的延展者。如同蔡国强用火药重新诠释《千里江山图》,在爆炸的瞬间完成与古人的超时空对话;如同王澍的建筑,让江南水墨的意境在混凝土中重生。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深层的基因重组,是让传统的智慧内核穿上当代的肉身。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意义稀薄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在差异中发现共鸣,在传统中激活当代”的能力。它让我们既能拥抱多元而不迷失自我,又能扎根深厚而不泥古不化。当我们将差异视为财富而非威胁,将传统视为资源而非负担,我们便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锻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精神气质。
最终,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发生在这样的交汇点上——当边缘与中心对话,当古老与新生交融。我们站在历史的临界处,既是差异的调解者,也是传统的转译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唯有如此,文明的长河才能既不失源头活水,又奔向无垠的海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