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对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被线虫草感染的蚂蚁和蝇类化石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了两枚线虫草化石,揭示了线虫草的早期演化历史,为探索真菌与昆虫的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介绍如下:化石情况:这两枚化石分别为“古蚁古线虫草”和“塔蝇古线虫草”,它们完整保存了真菌形态结构,可直接与现生种类对比。古蚁古线虫草寄生于古蚁的蚁蛹,从蚂蚁的后胸侧板腺开口发育而出,其外部形态接近现生单侧生虫草复合群,内部结构尤其是子囊壳则非常接近现生蜂头虫草分支。塔蝇古线虫草寄生于白垩纪塔蝇科昆虫,子实体呈棍棒状,从蝇类头颈连接处长出,形态与生长位置同样接近现生蜂头虫草分支。研究意义: 修正线虫草起源时间:科研人员收集并整理了120个现生线虫草的基因数据,重建了线虫草内部各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线虫草的起源时间应为1.3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早期,较之前认为的1亿年前提前了约3000万年。 揭示蚂蚁的社会性:古蚁古线虫草化石是全球首个关于线虫草寄生蚂蚁幼虫的记录。这表明当时的工蚁已存在育幼行为,工蚁会通过交哺作用将潜在的真菌孢子传染给蚁蛹,当发现蚁蛹患病后,又会将其遗弃出巢,避免群体感染,说明当时的原始蚂蚁已具备真社会性特征。 展现寄生性真菌的作用:该研究展示了寄生性真菌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得以窥见地质历史时期昆虫与其寄生性真菌协同演化的历史。同时,研究还发现线虫草主要分支的分化时间与其对应宿主的辐射演化密切相关,白垩纪时期,鳞翅目双孔次目与膜翅目中的蚂蚁走向繁盛,为线虫草提供了更多宿主选择和扩散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