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朗普政府时期关税税率的制定依据,确实存在经济学界的质疑和舆论争议,但白宫方面的回应也反映了政策制定中的复杂性。以下是关键点的客观梳理:
争议背景
2012019年,特朗普政府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525%),部分经济学家和媒体质疑其税率计算方式过于简化。有报道称,某些税率似乎是简单将贸易逆差总额分摊到进口商品价值上得出,被批评者比喻为"小学除法"。
白宫立场
政府官员否认税率制定随意,强调关税是经过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的301条款调查后,综合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等非量化因素后制定的战略工具,而非单纯数学计算。
经济学界批评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指出,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部分学者认为税率设定缺乏传统经济学模型支持,但亦有观点认为其政治威慑意义大于经济计算。
政策逻辑
特朗普政府主张"结果导向"的贸易政策,关税被视为谈判筹码。2019年美中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部分关税有所调整,印证了其策略性用途。
需注意的是,贸易政策评估需结合多方数据,而"小学除法"比喻可能过度简化了政策制定过程。实际决策涉及法律程序(如《1974年贸易法》)、产业咨询和地缘政治考量,但经济合理性与执行效果仍存在学术争议。
|
|